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7月5日至8日,伟德国际victor1946“钢火淬初心,绿韵启新程”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中国宝武马钢集团、南山采矿区、凹山地质文化公园和薛家洼生态园,开展了为期四天的铸“钢铁之魂”红色寻访专项暑假社会实践活动。


追溯马钢变迁,探寻钢铁文化
7月5日至6日,实践队走访了9号高炉遗址、马钢展示馆和智控中心。蒸汽机车与赤红的铁水包静静矗立,诉说着六十载的工业传奇。9号高炉以其斑驳的铁骨,讲述着一个时代汗水与信念的故事。从1911年桃冲铁矿的发现,到1964年我国首条辗钢整体车轮生产线的诞生,队员们见证了马钢从“洋轮洋箍”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在岁月斑驳与科技前沿之间,实践队深入了解了马钢的钢铁文化和精神,以及马钢“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感受新时代钢铁文化如何引领马钢实现从“制造”到“智造”,从“智变”到“质变”的历史性变革。
工业遗址的生态新绿
7月7日,实践队队员们驻足于深达250余米的矿坑边缘,昔日“钢铁粮仓”已化身波光粼粼的凹山湖,印证着“矿坑蓄水+生态修复”的转型成效。矿山闭矿后经过系统规划,将矿坑改造为人工湖,同时保留钻机、电力机车等工业设备作为历史见证,打造集科普与观光于一体的地质公园。通过调研,队员们了解了南山矿传承钢铁文化与推动绿色转型的融合路径,凹山地质文化公园从“工业创伤”到绿色转型发展的过程。这场工业遗迹的涅槃实践,打破了“资源枯竭即废弃”的认知,让队员们领悟到:真正的工业文明,应是将钢铁记忆融入生态脉络,书写资源型城市“修复与再生”的答卷。
绿色转型与民生焕新
7月8日,实践队队员来到了薛家洼生态园。这片被誉为“城市客厅”的滨江胜地,过去曾是长江干流马鞍山段的“伤疤”,乱搭乱建、污水横流,市民临江不见江、近水难亲水。通过调研,队员们了解到马鞍山在推进生态环境整治过程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人民至上,通过“四有一畅”工作法,以全民共治的决心,从源头管控污染,到联防联控水污染,再到系统修复生态,每一步都凝聚着人民对长江的深情守护,从“临江不见江”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长江不仅馈赠了生态福祉,更带来了绿色转型的澎湃动能。
通过本次铸“钢铁之魂”红色寻访专项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师生们不仅了解了从历史遗迹到现代生产的钢铁工业全景,更在钢与火的淬炼中,感受到钢铁文化精神的实体化。实践团队在未来将继续深入探索工业转型与科技伦理实践的多元图景。(撰稿:苗云飞 审核:斯小燕 徐惠)